新聞中心
“大國小農”現代化出路在于農業科技優先發展 | |
發布時間:2022-07-18 09:57:23 | 瀏覽次數: | |
第三次農業普查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 98% 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 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 70%;全國有 2.3 億戶農戶,戶均經營規模 7.8 畝(15 畝 =1 公頃),經營耕地 10 畝以下的農戶有 2.1 億戶,“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1] 我國農業基本資源稟賦和人地關系格局決定了農業的主流將長期是小規模經營,“大國小農”國情農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轉變?!吧鐣缶帜軌虮3址€定,沒有出什么亂子,關鍵是農民在老家還有塊地、有棟房,回去有地種、有飯吃、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實”,小農戶還將繼續肩負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重任。對標對表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必須立足基本國情農情,立足建立服務小農戶占比多、經營規模小、布局分散的科技等公共服務體系。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創新核心地位總體要求,要建立農業農村科技優先發展機制,加大農業農村科技投入,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一、科技支撐小農戶同步現代化具有必然性
小農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無論現階段外部環境變化如何,基于內生的農業生產家庭經營最優的本源,小農還會長期延續。農業改革必須圍繞小農實際需求設計,才能滿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下的科研院所、涉農高校及農技推廣服務組織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總體架構,具有科學化、建制化、體系化和系統性、先進性、公益性等功能,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展現出典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也是科技支撐小農戶同步現代化具有必然性決定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支撐服務小農戶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進入新階段,推進農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還必須穩定、強化、發展中國特色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體系,通過改革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一)應對大變局,小農戶必須以科技為硬核支撐
從國際大局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當前我國農業領域的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度較高。白羽肉雞、生豬、肉牛、奶牛等畜禽核心種群生產水平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有些品種嚴重依賴進口,存在種源安全隱患。從國內大局看,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依托科技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農業產業安全。
(二)縮小與世界前沿差距,唯有走高水平自立自強之路
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已經進入世界前列,由跟跑為主轉變為跟跑、并跑、領跑并行??萍紝r業農村現代化的支撐引領能力顯著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升至 60% 以上,科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的來看,我國農業科技基本自立、自主可控,但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我國農業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與農業科技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國家第六次技術預測結果顯示,我國農業農村領域技術領跑僅占 10%,并跑 39%,跟跑 51%,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創新能力不強的局面并未根本性轉變。
(三)小農戶同步實現現代化,科技優先發展是出路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遵循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基本原理,圍繞農業科技創新下功夫、做文章。黨提出的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加強基礎研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等科技政策導向,既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農業領域的重要體現,也是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關鍵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就是讓農民挑上“金扁擔”,即要把數以億計的小農引入現代農業的軌道,實現小農現代化,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
二、地位不穩是科技支撐小農戶的最大挑戰
總書記強調“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按髧∞r”“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農情和主要矛盾。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中,小農面臨著從業人員流失過度、留守勞動力老齡化、兼業化現象嚴重、土地細碎化導致其運用現代生產技術、信息手段能力不強等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優先發展在思想認識、要素投入、創新主體及系統效能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
(一)認識不高是制約農業科技優先發展的關鍵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但目前對于科技創新核心地位的認識還不夠,農業科技優先發展在實際工作中還沒有提到一定高度。農業科技的“三性”(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定位決定了農業領域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財政承擔主要責任的基本政策取向。一些地方把依靠科技只掛在嘴上、貼在墻上,著名高校、科研單位協議簽了一大堆,人才沒有引進一個、投入沒有增加一分錢。一些地方用“臨時抱佛腳”的思維方式管理科技,出了問題就找大院、大所、大專家解決,對本地區的科研單位、科技機構不聞、不問、不關心?!梆B兵千日,用兵一時”尚未成為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共識。個別地方“率先”精簡、撤并、轉企農業科技機構,農業科研的長期積累受損失,生物安全第一哨所不穩定。
(二)地位不穩遲滯了農業科技優先發展進程
從我國農業資源稟賦看,絕大多數地區不可能像歐美那樣普遍搞大規模農業,唯有通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壯大農業科技隊伍,完善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體系等,才能促進科技與產業有機融合、實現小規模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一些地方的農業科技機構、科技人員整天為生存而發愁。一些地方既“無錢養兵、更無錢打仗”。不少農業企業尚未認識到單獨列支研發投入的重大價值。一些地方在機構改革中將農業機構撤并推到最前線,以精簡農業專業性機構為目標,有的試圖將農業科研機構轉為企業,有的試圖推向市場,“脫鉤、斷奶、撤銷、合并、轉企、減編”等做法弱化了公益性地位。一些地方沒有汲取防控禽流感、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難度帶來的教訓,撤并專業推廣機構步伐并未停止,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接地線”存在“斷鏈”風險。農業技術推廣在基層尤其是鄉鎮一級進行了大幅度整合,種植、畜牧、農機、水產、農業經營等五站合并、機構精簡,使得基層推廣機構專業人員少的窘境愈加凸顯,其上連國家級科研機構、下接“三農”的連接線有“斷鏈”的風險。
(三)投入不足是約束農業科技優先發展的最大短板
政府農業科技投入強度長期不足。OECD數據表明,2017 年中國政府農業公共研發投入占農業 GDP 比例僅為 0.62% 左右,遠低于世界前 5 名國家平均 1.98% 的水平(瑞士 3.06%、加拿大 1.90%、巴西 1.82%、日本 1.73%、美國1.40%)。政府農業科技投入比重持續下滑,我國政府農業科技投入占全國科技投入的比重由 2001 年的 8.9% 下降到 2015 年的 5.35%,農業科技投入占全國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由 0.33%下降到 0.22%,近幾年還有所下降。我國農業科技結構不合理,基礎性、穩定性經費低。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以來,政府給予的穩定性科研經費支持比例由 2014 年的 60.80% 下降到了2019 年的 54.40%,遠低于科技發達國家對農業科研機構 70% 80% 的穩定投入比例?;A研究支出比例從 2014 年的 3.20% 上升到 2019 年的 4.53%,還遠低于主要創新型國家 14% 的水平。①特別是地方政府、社會投入和企業投入不足拉低了農業科技投入水平。
(四)人才隊伍萎縮是阻礙農業科技優先發展的現實困難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成事之基。推動農業現代化,要培育懂生產經營,懂農業技術,為農業服務的新型職業農民?!笆曛?,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未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有了新型人才的助力,才能成為有奔頭的產業。面對“大國小農”國情農情,必須清醒認識使命任務的艱巨性,必須認清我國需要一支規模宏大的農業科技隊伍,必須認清農業科研機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農業科技人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些鄉村強烈呼吁人才下鄉,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困于缺人才難以發展,一些農業企業急需的實用技術人才得不到有效補充,一些基層專業部門專業人員占比快速下降。2003 年全國農業科研機構 1 170 家,2020 年下降到 974 家,下降 17%;2003 年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從業人員 9.6 萬人,2020 年下降到 8.4 萬人,下降 12%。②一些涉農高校農學、植物保護、農業工程等備受冷落,無論是在人才力量、經費投入、招生就業等都呈現邊緣化態勢。據有關專家估計,目前我國農業大專院校真正學傳統農業專業的可能在五分之一左右,80% 都是非農專業,畢業之后去了非農行業。曾經為我國農業人才隊伍培育核心骨干的中等專業學校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發展。
(五)農業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是科技優先發展的突出弱項
農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創新能力弱是“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和農情。與科技發達國家的農業企業創新發展相比,我國涉農企業距離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目標尚有差距。突出表現為涉農高新領域企業少,截至 2019 年底,我國涉農高新技術企業 8 920 家,僅占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 3.96%。涉農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低,2020年我國涉農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僅為0.69%,遠低于世界第一梯隊國家水平(2.5%),以及國內全行業企業平均水平(1.41%)。我國涉農企業創新能力總體偏低,規模偏小,缺乏科技領軍企業。我國涉農上市公司創新指數平均得分僅為 47.25 分(滿分 100 分),[2] 涉農企業創新能力低導致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很弱,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與制造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收入比重僅 7.9%,低于我國全部企業平均水平(19%)。在有產品創新的農副加工與制造業中,僅有 10% 的企業有能力生產國際市場新產品。
三、堅定不移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
加快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關鍵要依靠科技力量,只有現代技術、現代裝備、現代經營理念的持續輸入,才能不斷幫助、改造和升華小農,使其從普通的農業從業人員成為具有人力資本的勞動力。為此,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就必須加快建立農業科技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
(一)優先確保核心與戰略支撐地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創新是引領農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剛建國的國民溫飽不能全部解決,到基本解決溫飽,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農業科技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 9% 的耕地、6% 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 1/5 的人口,從當年 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 14 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八五”時期的 25.36% 提高到“十三五”末的 60% 以上;2018 年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僅占我國科技總投入的 4.69%,但卻產出了 16.47% 的 GDP(全國農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必須要充分認識,科技在農業發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科技創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新時代農業科技改革指明了目標方向,也要求農業科技改革只能進一步加強,堅決不能削弱。農業科技改革要立足我國國情農情,遵循農業發展規律和科學研究規律,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二)優先提高農業科技投入水平
要力爭到“十四五”末實現農業科技投入“四個追平”,包括農業科技投入強度達到 1.5% 左右,接近全國科技總投入強度;基礎科研投入占比提升至 10% 左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穩定性支持占比提升至 70% 左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到 2035 年,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基礎科研投入占比、穩定性支持占比、企業研發投入占比全面追平發達國家水平。同時,積極引導、鼓勵、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科研,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在延長農業科技創新鏈中的重要作用。
在農業科技投入中還必須要優先布局農業科技基礎性研究,加快基礎研究前瞻布局與規劃制定,加強農業生物重要形狀、作物高效光合作用、生物固氮、動物營養與飼料轉化等領域的基礎研究,鼓勵“無人區”領域的探索研究。
優先支持農業科技長期性基礎設施建設。要對標有著 170 多年歷史的英國洛桑實驗站,建設一批農業科學野外觀測臺站和農業科學數據中心,持續開展動植物資源、土壤肥料、病蟲害、農業環境等動態觀測和監測。
(三)優先穩住農業科技隊伍
農業科技具有生命長周期、自然環境強約束和人類健康高度相關等特殊屬性,要充分認識農業科技長期積累的不易,把握好公益與收益的關系,堅決不能動搖農業科研創新的根本,防止公益性定位動搖。要加快落實農業科研機構的公益性定位,優先落實人才激勵政策,優先安排創新平臺建設,給予充足保障、穩定科研人員心理預期,防止搞“脫鉤”“斷奶”“轉企”,動搖農業科技創新的根本,防止減人壓編。統籌謀劃農業科研機構改革的頂層設計和部署,健全完善科技宏觀決策體系。要從管理理念向治理理念轉變,進一步優化部委層面的組織協調機制,增強科技政策、產業政策、人事及財政政策間的協調度。要增強農業科研機構及其主管部門在改革中的責任感和話語權,統籌規劃更加符合實際、科學合理的改革路徑。
(四)優先提升涉農企業技術研發能力
科研院所要面向企業實施“四個開放”,開放資源、平臺、知識產權及科技人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為企業服務。面向企業打造科企創新聯合體,支持企業建立研發體系,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聯合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鼓勵科研人員創造社會和個人經濟效益的同時,反哺科研單位,做到產學研不脫鉤、不斷奶,形成社會、單位、科研人員共贏局面??蒲性核嫦蚱髽I建立“出題判卷”機制,以企業需求作為科研任務來源,由科研院所進行“精準答卷”,由專家提供終身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速企業技術與產品的持續升級換代。
(五)優先激發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活力
要優先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開展事關我國農業農村全局發展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長期性、綜合性和公益性的科學研究,組織基礎研究和重大任務聯合攻關,依托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條件平臺,集中優勢力量,形成跨機構、跨學科的重大任務聯合攻關機制,促進原始創新重大突破和自主創新重大成果產出。讓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讓科研人員真正享受到改革紅利。要把涉農高職教育作為農業技能人才、農技推廣人才和農村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來源地,在人才培養中,加大與產業需求的契合性和黏性。以問題為導向,構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農業科技服務主體以及農業科技應用主體之間系統銜接、一體推進的協同創新體制。聚焦國家農業戰略目標,以市場有效需求為導向,引導農業科技創新,打通田間地頭到實驗室的逆向創新鏈條,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等形式,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業產業需求有效對接。
注釋:
①基礎性、穩定性經費數據來源于歷年《全國農業科技統計資料匯編》和《高等學??萍冀y計年鑒匯編》。
②全國農業科研機構數和從業人員數來源于歷年《全國農業科技統計資料匯編》。
來源:中國農科院官網
|
|
|
|
上一篇:我國專家揭示番茄黃曲葉病毒V3蛋白新功能 下一篇:科研| 植物工廠太陽光譜利用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