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溫室大棚與太陽能技術相結合的研究 | |
發布時間:2017-01-09 09:42:07 | 瀏覽次數: | |
溫室大棚與太陽能技術相結合,又稱為太陽能增溫地中熱交換技術。 利用太陽能這種自然資源來為溫室大棚提溫、保溫,對節省能耗、節約能源、改善生態環保意義大。 溫室大棚與太陽能技術相結合,又稱為太陽能增溫地中熱交換技術?;驹硎菍滋於嘤嗟臒崃哭D換到地下儲存起來,夜間再將熱量釋放到溫室大棚內,以提高溫室大棚內夜間溫度。目前,儲能型太陽能溫室大棚主要利用水和空氣作為換熱介質,結合地區氣候和土壤特點,以達到降低農業耗能量的目的。 開展儲能型太陽能溫室大棚最典型的研究是日本學者山本雄二郎在1976年提出的地中熱交換系統,系統是用風機將溫室大棚內熱空氣通到地下50-140cm,使熱量與土壤換熱,夜間風機將土壤中儲存的熱量釋放到溫室大棚,提高了溫室大棚內土壤溫度。李樹君等對長春地區的塑料大棚太陽能增溫系統進行試驗研究,搭建了圓拱形試驗大棚,建立了風機、風道、引風筒及溫度自動控制系統 通過對溫室大棚內黃瓜生長情況及地中熱交換系統經濟性的研究,得出該系統增產率高達10%,增收率高達36%,并具有較好經濟效益。蔣錦標等在遼東半島搭建了太陽能地下熱交換試驗系統,對系統所使用的各個部件給出了建議規格,提出可以使用膜下滴灌代替漫灌,為儲能型太陽能溫室大棚技術推廣做了有益的嘗試。將儲能型太陽能溫室大棚的儲能層塞滿巖石,構成巖石床儲能層,用風機將熱空氣吹入儲能層中,用恒溫控制器對熱量的儲存和釋放進行控制. 研究結果表明,系統太陽能收集效率是34%,能量回收效率高達80%,要比使用化石能源輔助增溫溫室大棚更經濟環保。王永維等對雙層覆蓋溫室大棚地下蓄熱系統進行研究,系統如圖3所示,對比測試該系統換熱管道以不同空氣流速蓄熱時換熱管道進出口空氣溫度和濕度、土壤溫度以及相鄰無蓄熱系統溫室大棚內的氣溫、土壤溫度和室外溫度,結果表明,在系統換熱管道內空氣流速以0.6-2.8m/s蓄熱時,溫室大棚內熱空氣流經換熱管道溫度明顯降低,使蓄熱溫室大棚內的氣溫低于對比溫室大棚氣溫0.1-0.6℃,但蓄熱溫室大棚氣溫在常見溫室大棚栽培作物所需的適宜溫度范圍內,換熱管道以不同空氣流速蓄熱對溫室大棚的溫度環境影響較小。戴巧利等試驗研究了一套主動式太陽能溫室大棚增溫系統,它以空氣為換熱介質,土壤為蓄熱介質,白天利用太陽能空氣集熱器加熱空氣,由風機把熱空氣抽入地下,通過地下管道與土壤進行熱交換,將熱量傳給土壤儲存,夜間熱量緩慢上升至地表,從而使土壤保持恒溫。通過與自然溫室大棚對比,主動式太陽能溫室大棚土壤溫度平均升高2.3℃。 劉圣勇等對由太陽能真空管集熱器、保溫蓄熱水箱、循環水泵和地下散熱器等部件組成的太陽能溫室大棚蓄熱系統與傳統煤爐加熱系統進行實驗對比研究,以黃瓜生長季節為周期,研究表明儲能型太陽能溫室大棚土壤溫度比煤爐加熱土壤溫度平均提高4.4℃,產量提高21%以上,能夠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熊培桂等人在青藏高原的主動式太陽能溫室大棚中設置太陽能集熱儲熱系統,如圖6所示,可使溫室大棚內平均最低氣溫比室外高17.7℃,室內外平均土壤溫差為13.6-18℃,具有明顯的增溫效果。王順生等研究開發了貯蓄太陽熱能用于夜間溫室大棚內增溫的太陽能集熱調溫試驗裝置。該裝置垂直固定在太陽能溫室大棚內靠近北墻的鋼筋拱架上,利用冬季晴天時北墻部位的太陽輻射熱量使水增溫,并把水儲存在蓄熱水箱內,夜間溫室大棚內溫度降到一定程度時,利用所貯蓄的熱量再給溫室大棚加溫,實驗裝置可以使溫室大棚夜間溫度提高1.7℃。 張瑩等在沈陽搭建太陽能溫室大棚實驗臺架,利用太陽能集熱器加熱水并在地下散熱水管中循環散熱來對溫室大棚內土壤進行加熱,從而作為一種輔助加溫措施以達到降低農業耗能量的目的,研究結果指出散熱管鋪設在距地面40cm處效果最佳。李炳海等為保證太陽能溫室大棚作物在沈陽等高寒地區正常生長,在太陽能溫室大棚中設置了太陽能地熱加溫系統,以期提高溫室大棚內土壤溫度。采用自主研發的太陽能地熱加溫系統,對實驗溫室大棚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溫室大棚內15cm深土壤溫度在晴天時比不加溫的區域高2.94℃,陰天時比不加溫區高2.56℃,而且發現對5cm以上的土壤溫度和溫室大棚內氣溫的差異較小。 與空氣傳熱介質相比,水傳熱介質在儲能型太陽能溫室大棚系統中還存在:換熱管道需做防滲漏處理,造成初期投資成本增加;在嚴寒季節,為了防止管道凍裂,需要啟用防凍伴熱帶,使得整體裝置耗能增加;隨著運行時間延長,存在補充水量,安裝控制系統的問題,使得溫室大棚結構復雜,維護困難。 |
|
|
|
上一篇:荷蘭最新溫室節能工程技術 下一篇:景觀展覽溫室的建設和發展趨勢 |